臺灣稻米補貼思維現況與改革 | 農業經濟專題
本篇將從國際規範的角度,例如世界貿易組織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,WTO)以及日本從 1990 年代之後稻米的一系列改革政策,最後放眼到台灣從 2016 年開始實施的「對地綠色直接給付政策」。當中因中文資料不足,也參考了一些日文的資料。雖然尚有不足之處,但希望各位可以給予指點和建議。
繼續閱讀
臺灣稻米補貼思維現況與改革 | 農業經濟專題
本篇將從國際規範的角度,例如世界貿易組織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,WTO)以及日本從 1990 年代之後稻米的一系列改革政策,最後放眼到台灣從 2016 年開始實施的「對地綠色直接給付政策」。當中因中文資料不足,也參考了一些日文的資料。雖然尚有不足之處,但希望各位可以給予指點和建議。
在探討農業補貼相關的法案時,當中首先必須了解的就是農業協定當中所規範的三種措施介紹。當時以扭曲貿易程度,分成三種顏色來區分法案。
在一開始寫論文的時候,我常常把「境內支持」和「境內總支持」當成同一種東西,但是在仔細看了數十篇論文之後,才明白這兩個名詞的意義是非常不同的。如果用英文原文來看的話,會比較知道這兩個名詞的差異在哪邊。
台灣過去的農業補貼思維一直停留在「維持農民生計」,不過很尷尬的是補貼原本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維持農民的生計,而是給予暫時性的資金紓困或是擴大發展用。但可惜的是許多人對於這一點並不清楚,而剛好在看到日本推行的農業補貼政策的發展,恰好與我想要探討的方向相同。因此,本篇將從國際規範的角度,例如世界貿易組織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,WTO)以及日本從 1990 年代之後稻米的一系列改革政策,最後放眼到台灣從 2016 年開始實施的「對地綠色直接給付政策」。當中因中文資料不足,也參考了一些日文的資料。因為本篇老師有規定內文要在 20 頁之內完成,所以有些細節可能沒有說明道。雖然尚有不足之處,希望各位先進可以給予指點和建議,但拒絕激烈性的負面言論,否則一律刪留言。